|
诸葛亮施展空城计,司马懿是真的中计了还是故意放诸葛亮一马?诸葛亮施展空城计,司马懿是真的中计了还是故意放诸葛亮一马?14个回答司马懿中空城计之谜?作为三国时代一流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司马懿,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“空城计”呢?难道他真的那么傻?似乎不能仅仅用“多疑”二字,作为他突然撤兵的唯一理由。是啊,连一个中等智商的人,只要他稍微去想一想,比如,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,或干脆派大兵先将城包围起来再说。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,倒要看看你诸葛亮这琴,究竟能弹到几时?能征惯战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,竟然连这些都没想到。 退兵。太反常了!而这一反常行为的背后,莫非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? 司马懿在“空城”一役中的反常举措,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的“空城”之外的更大的空间里,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。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,而且充满着艰险的。他时常遭人嫉妒,政敌很多,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。曹操对他存有戒心,曾对人说:“司马懿鹰视狼顾,不可付以兵权,久必为国家大祸。”曹丕、曹睿时他官至骠骑大将军,与诸葛亮对垒,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。但诸葛亮并不真刀真枪地去跟强手司马懿干,而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,稍稍使了那么点儿“坏”——反间计(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),就把这个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。曹睿中计且不说,可悲的司马懿的那班同僚们也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,欲置之死地而后快。幸亏大将军曹真惜才,上奏力保,司马懿才侥幸捡了条命。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保不住了的,他便只得回老家养老了。 风云变幻,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战屡胜,曹魏全军上上下下,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。眼看曹魏的江山就危险了,枭雄捕捉住“良机”,司马懿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,临危命为“平西都督”。司马懿心中明白,在某种意义上讲,这靠的是诸葛亮的“功劳”。因为满朝的文武,此时只有他本人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决高低。有诸葛亮在一天,他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,政敌就奈何他不得。而如果诸葛亮不在了…… 而今,在“空城”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势单力孤,此时虽正是歼灭他的绝好时机,但老于世故、深谋远虑的司马懿,这时候不得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,比如,在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,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呢——很显然,一旦抓住了诸葛亮,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;既然魏国不再有致命的死敌,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,就很可能在潜伏着时而爆发激烈“内耗”的朝廷中,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于死地。精明老道的司马懿才不会去步前朝韩信“狡兔死,良弓藏,走狗烹”悲剧的后尘。许多事儿往往就是这样,不是干不成,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利益考虑,有意设置障碍,成心地不愿去干它。老于世故的“人精”司马懿,断然决然不进“空城”,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,岂不是为自己留出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? 这,难道不是诸葛亮跟司马懿这一对政治军事高手在相互抛的媚眼?你懂的!
评论 有人认为,司马懿看破了空城计,因为害怕兔死狗烹才故意放了诸葛亮。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。至于为什么,我们可以复盘当时的场景和对人性的分析来说明原因。 首先,看司马懿当时的作战指导思想。司马懿和诸葛亮对阵,高下区别很明显,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。但是,魏国实力强,蜀国的实力弱,魏国可以采取持久战,蜀国不行。所以,司马懿的策略是:保存实力,拖住对方。一旦蜀国军队粮草供不上了,自然退兵,自己也就不战而胜了。因此,司马懿从来就没有想过能消灭诸葛亮。一个人从来没想过的事能做概率能有多大?另外,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军事家,没想过,不知道后果的事,又有几个能冒懵去做?在司马懿看来,他根本没有能力消灭诸葛亮,所以,消灭诸葛亮对他的利弊他也不会想。所谓的司马懿怕兔死狗烹纯是他人猜想。 其次,看司马懿的即使反应。当看到城门大开,诸葛亮在城头悠闲抚琴时,如果把司马懿换成你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当然是认为有伏兵啦。这是弱者思维,弱者都会这么想。面对诸葛亮,司马懿也是弱者,他也必然这么想。有伏兵怎么办?撤退呀!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如不赶快撤退,马上就可能有损失,这是杰出军事家的正确反应。这也正符合司马懿“保存实力,以拖取胜”的作战指导思想。 再次,看司马懿会不会想到空城计。这当然会想到,而且手下还有人提醒。想到归想到,但是,高手过招一定要谨慎,要十拿九稳才行。司马懿敢百分之百确定是空城计吗?他不敢。 最后,司马懿真的害怕兔死狗烹?!司马懿建功立业后并没有主动离开权力中心,而是被曹氏宗亲排挤被迫离开的。而且,离开政坛后还在觊觎皇权,并最终从曹魏手中夺取政权。一个想夺权的人怎么能害怕兔死狗烹,一个害怕兔死狗烹的人怎么去夺权。所以,司马懿不是怕兔死狗烹,实在是真没看透空城计。 空城计是演义,不是历史真实。写这一回只是要展示诸葛亮的智慧。但是,罗貫中是通达人性的高手,他编的故事最符合人性,所以才那么扣人心弦。 |